北京新店开业3月仍等位2000桌,年轻人排队盛况惊人

开业3个月仍等位2000桌,北京年轻人排队还能多魔幻?

北京,这座不夜城,从来不缺排队的餐馆。但最近,一家名叫「烤匠麻辣烤鱼」的店,却成为了这座城市排队的新传奇。开业仅三个月,排队等位动辄超过2000桌,火爆的排队现象引发了全国热搜,甚至得到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。在大众点评上,这个来自川渝的烤鱼品牌,已高居「北京全城美食热门榜」第一名,并且已经蝉联榜首72天。

从9月下旬开业到12月下旬,三个月的时间,排队热度不仅没有消退,反而愈演愈烈。吃烤匠,似乎成为了年轻吃货们发朋友圈的「社交货币」,也是网红们发社交媒体的「流量密码」。同时,这也催生出了全北京黄牛最多的餐饮店,一张号能炒出300元的高价。

面对这一现象,我们不禁产生了疑惑:是什么样的烤鱼,值得如此长时间的等待?究竟有多好吃?是追逐流量炒作起来的网红店,还是多年口碑积累爆发出的首店效应?为了探寻答案,我们决定深入探访。

要想吃上这顿烤鱼,并不容易。为了第二天能够顺利排队,我特意花了一个多小时在小红书上刷攻略,学习排队技巧。其中,一位前辈分享的经验是:「一定要早到。每天早上10点,烤匠准时人工放号,店里只有23张小桌,一旦错失先机,就不知道要排多久了。」

于是,在一个周五的清晨,我特意早上9点出门,赶在9点48分抵达合生汇正门。这时,商场门口已经站了不少人,一问才知道,他们都是冲着烤匠来的,都在等着商场开门就冲进去取号。

但即使如此,我还是慢了。10点整,合生汇开门,因为对路线不熟悉,等我七拐八绕抵达后,我看到的就是烤匠门头,和一条已经排了几十个人的队伍。最终,我拿到了小桌33号,与第一轮开餐擦肩而过。排在我前面的姑娘小菲更幸运些,她也是顶门进的,但比我早几分钟,拿到了24号。这也意味着,只要前面有一组客人放弃,她就能吃上了。

为了这顿饭,小菲做了充足的准备。等待开餐的时间,她靠着一张桌子坐下,掏出电脑开始翻看PPT。她在海淀一所高校读研,学会计,特地坐了一个小时地铁赶到合生汇。今天没有课,她有时间提前排队,但期末也快到了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她决定在排队的这段时间,赶完手头的作业。

在排队的人群中,大家都有备而来,各有各的「排队神器」。有沉浸式追剧的,有看游戏直播的,有从包里掏书的,也有取完号就去逛街的,还有女孩在搜索附近的美甲店、美容店、电影院,主打一个分秒必争,人均「时间规划大师」。等位区有自助的小零食、热茶、冷饮、雪糕,还能画石膏娃娃打发时间,每半个小时,服务员会挨个送一次零食、热水,再把各种周边小礼物塞进顾客手里,对于刚开始排队的我来说,体验还不错。

但,对于排队时长,每个人心里都有预期。排1个小时和8个小时,有着本质上的区别。当一堆人挤在一起,遥遥无期地等待时,吃饭的快乐很容易演变成一点即燃的火气。抓黄牛,就是火气到达顶点时,时不时就在烤匠上演的一幕。

为了尽可能避免黄牛出现,烤匠白天会关闭线上取号系统,只能到店取号,每个手机号限取一个。但这依旧架不住「路人牛」的出现,小红书、闲鱼等各种平台上,到处都有人卖烤匠号码牌,每个号的价格根据前后顺序,分别在30元到100元不等——周末的号比平时贵,饭点的号尤其贵,最夸张的一段时间,一个号炒到过300元的「天价」。

门口负责叫号的服务员说,几天前,一位顾客看到有人在卖号,大怒,几个人吵起来,店长只好叫来了商场安保。那之后,每天都有保安来烤匠巡逻。但就算这样,也没有办法完全杜绝黄牛。

北京是烤匠走出川渝的第一站,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第一家店,排队的盛况经过发酵和传播,京津冀的吃货们,都收到了风声。不少在天津、河北生活的年轻人,就愿意在周末买一张城际铁路的票,特意赶到北京吃一顿。

还有一对住在河北廊坊的夫妻,等孩子做完作业、送去姥姥家之后,晚上9点从廊坊开车出发,最终排队3个小时,在凌晨1点吃上了这顿烤匠。对她而言,这次烤匠之旅成了一次冒险,「回想36岁的自己,还可以为了一顿烤鱼、一个网红餐厅深夜奔向北京」。

不仅如此,为了吃这顿烤鱼,有人突发奇想。眼瞅着在北京很难排到,还不如改变思路,直接杀到烤匠的老巢——川渝。一位在北京生活的女士怀孕19周,不久前已经吃过一次烤匠,但排队实在太久,馋虫再次被勾出来的时刻,她干脆直接飞到了重庆,「第一时间安排烤匠」。

在排队的过程中,我也不能白来排这一趟,得把排队的性价比发挥到最大。几位爱吃辣的同事,早早预定了这顿烤鱼,「势必要蹭上这一顿」,派我先来打前站,约好晚饭点聚餐。

时间来到下午5点,眼看着马上要叫我的号了,但远远没到下班时间。我急了,在群里大喊:「快过号了!」还好我们是弹性办公,后来同事告诉我,她们几乎同时从座位上弹射起来,立即叫车「杀向」合生汇。

大约二十分钟后,我见到了抱着电脑赶来的几个人——活儿没干完,烤鱼端上来之前,还能敲下几行字。

大约晚上10点,此时的人群里只剩下年轻人了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都是下班之后才赶来,起码排四五个小时才能吃上。这个时间点,也只有他们有空闲、熬得住。

在这里,年轻人们找到了夜生活。有人在画画,用烤匠准备的模具、颜料搞「沉浸式艺术创作」,把手里的奥特曼涂得五颜六色——这位大哥是下午6点左右到的,已经排队4个小时,看上去,他已经把所有的话题都跟同伴聊了个遍。烤匠的前台,年轻人们为了打发时间创作出的作品,已经摆放了满满一排。

这么多人在深夜聚在一起等着吃饭,成了大城市特有的稀缺景观。不时有离开商场的人路过,拿出手机,拍下这群「嗷嗷待哺」的年轻人。看见自己入了镜,姐姐转过头对我说,看吧,大家都奇怪,为啥年轻人愿意排队。「我也拍了」,她乐呵呵地总结说,「食色性也。」妹妹则解释起来:工作已经很忙了,在家也是玩手机,出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食,还能边等边聊天,也是不错的消遣。

等待也是放空疲惫的一种方式。阿雨是00后,在一家医院的透析科做护士,工作压力大,因为调班,她周五才有时间来排队。夏天的时候,阿雨还会去看看演唱会放松,冬天点了外卖送到家,早就凉透了,还不如到商场吃一顿热乎的饭菜。最重要的是,「玩起来不累」,无非就是吃吃喝喝排排队。不像旅游、露营,距离远,要么太特种兵,要么时间不可控,还会耽搁她第二天上班。相比起来,排个家附近的网红店,不需要花费太多钱或时间,已经是很有性价比的打发时间的方式。不然,她就只会待在家里,宅上一天,但那样「好像也挺无聊的」。

聊到这里,我已经不想评判年轻人们的选择。对于和我一样,忙着生活也忙着生存的都市年轻人来说,一顿饭本身就值得好好对待。不过,当我询问姐妹俩,下一回,还会不会来排队?两人对视一眼后,笑了。在她们看来,烤匠只是层出不穷的新餐厅中的一个。现在的它风头正盛,一部分原因,是经年口碑积累爆发,带来了首店效应,当然也不排除黄牛炒作起的流量吸引来了好奇的食客。到了明年此时,烤匠的热度是否还能这么高,谁知道呢?